在重庆市奉节县的大山深处,村民李大姐家的新厕所成了村里的"样板间"。这座贴着淡蓝色瓷砖的卫生间,不仅告别了以往蚊蝇滋生的窘境,还通过三格化粪池将粪污变废为宝。这样的变化,正是近年来川渝地区推进农村"厕所革命"的生动缩影。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出谋划"厕"创新团队,历时数月走访川渝地区500余家农户,用脚步丈量厕改成效,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。
这支由"00后"大学生组成的创新团队带着专业的知识和满腔的热情,深入川渝农村开展厕所改造调研。经过调研发现,水冲式厕所在渝北区这样的近郊区域已经基本普及,农户满意度较高。但在奉节县等偏远山区,受制于地形和气候等条件因素,厕改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。高海拔地区的防冻、粪污清运等后续服务问题,直接影响着农户的使用体验。一位村干部坦言:"改厕不是一锤子买卖,后续管护跟不上,好事就可能变成烦心事。"
在调研过程中,这群年轻人敏锐地捕捉到三个关键点:政策落实要更贴心,技术方案要更接地气,后续服务要更暖心。他们建议,在平坝地区可以推广集中处理模式,山区则要因地制宜定制防冻方案,而沿江村落则需要考虑粪污的资源化利用。团队还特别关注到,在海拔较高的山区,普通管道在冬季易冻裂,这是影响农户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。为此,他们提出了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,包括"政府引导、企业参与、农户受益"的可持续模式等。
这场始于厕所的改变,正在悄然重塑乡村环境。团队走访中发现,改厕后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环境卫生的改善。肠道传染病减少了,房前屋后干净了,连孩子们都养成了勤洗手的好习惯。一位村民高兴地说:"现在家里来客人,再也不用为厕所难为情了。"而在更宏观的层面,一个个小小的化粪池,正在成为农村绿色发展的微缩景观。粪污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替代部分燃煤使用,有机肥还田减少了化肥用量,这种"微循环"正是低碳生活的生动实践。
团队在调研中还发现,改厕工作要真正取得成效,必须从农民的视角出发。有些地方虽然修建了高标准厕所,但因为设计不符合当地习惯,使用率却不高。为此,团队特别强调要在改厕前期充分听取农户意见,在保证卫生标准的前提下,尽量保留农民熟悉的使用方式。同时,他们还编制了简单易懂的使用维护手册,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,帮助农户更好地使用新厕所。
团队负责人表示,他们将继续完善调研成果,特别是针对山区特殊环境研发更实用的解决方案。与此同时,他们正在开发简易的维护指南和培训课程,希望能帮助更多农户用好、管好新厕所。正如一位受访老人所说:"现在上厕所不用打伞了,冬天也不怕冻屁股了,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小康生活。"这些朴实的话语,道出了厕改给农民生活带来的真切改变。
从民生工程到绿色革命,厕所这个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话题,如今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注脚。出谋划“厕”团队的调研或许只是开始,但他们用专业和热情证明:改变可以从最小处发生,而幸福正是由这些点滴改善累积而成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,这样的"厕所革命"不仅革出了新生活,更革出了新观念,让美丽乡村的图景愈发清晰可感。未来,随着更多创新方案的落地实施,农村厕所这个"小角落"必将为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。